日本做爰全过程免费观看_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香艳激情h文小说_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聲音藝術家如何玩轉聲音

更新時間:0000-00-00 00:00:00    閱讀:4238

聲音藝術(Sound Art)在美國藝術界是一個專門的藝術表達門類,是屬于當代藝術中的一種,主要是指把“聲音視為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一種媒介”。

他們通過各種裝置、環境和科技,給聲音注入了藝術的靈魂。...


聲音藝術家(Sound Artist),就是從事和研究聲音藝術(Sound Art)的表達者和學者。

在美國的當代藝術領域,聲音藝術應該是無處不在的。

聲音裝置作品發展得如火如荼,電子實驗音樂(experimental electronics)也在地下藝術市場不斷革命,而對于原聲(rawsound)的采集、搜藏、編輯、創作也是聲音藝術的重要一塊。視頻藝術需要聲音自然不用說,“無聲”的繪畫和雕塑排在美術館里,白色背景下人們小聲說話、低聲細語的聲音環境也可以視作是這些作品的聲音。

聲音藝術 

聲音藝術(Sound Art)在美國藝術界是一個專門的藝術表達門類,是屬于當代藝術中的一種,主要是指把“聲音視為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一種媒介”。

就我們的感官和理解而言,聲音是極為復雜的,除了視力和聽力有障礙的人群之外,正常人對于聲音和圖像的記憶和理解通常是相輔相承的。用美國聲音藝術定義之父 William Hellerman 的話說就是,hearing is another form of seeing

從美國藝術史來看,聲音藝術的發展形成和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Fluxushappenings 分不開。而這個雜糅的藝術形態又和多個藝術種類相接壤,例如:概念藝術,新浪潮詩歌,極簡主義,實驗劇場,尤其是達達主義發起的“聲音詩歌”(sound poetry)相關。

Alan Licht 的書《Sound Art》介紹了更多的專業知識。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10.jpg

聲音藝術家? 



聲音藝術家既包括專門研究“聲音”的藝術家,也包括利用聲音進行視覺表達的藝術家。

也就是說,將聲音物化、視覺化,也是拿聲音為媒介做藝術的一種。這種聲音可以是音樂,可以是噪音,可以是電流的原音,可以是環境音(environmental noise),也可以是無聲(有沒有純粹的無聲,那是另一個問題)。

就聲音產生到被接受的過程來看,必有這三方面:

1. 發聲體/聲音源 (a source of audio)

2. 震動和媒介以供聲波的傳播(avibration of sound waves and a medium to transmit the waves)

3. 耳朵/接收器

從這三方面看,聲音藝術家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創作方向也可以得出了:是什么在發出聲音?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是被怎樣接受和理解的?

在聲音的傳播里,每一環節都是那樣的具體,所以,我們又可以說,聲音是最“真實”,最富含“證據”的一種表達。每一種聲音都帶有其發聲源的特性,承載了聲波傳遞環境里的狀態,并直接受到聽者接受的主觀影響。所以,每一種被聽到的聲音都涵蓋了它的發生、傳遞、接受時所經歷的一切,真實而充滿秘密

聲音藝術作品 

由于聲音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我們生活里的重要一員,所以,將聲音物化、視覺化、具體化,在我看來,是很多聲音藝術家想做的事情。

? Mediation

Gary Hill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16.jpg


MEDIATIONS (towards a remake of Soundings),1979/1986, Gary Hill

美國新媒體藝術家 Gary Hill 的這個作品就是明顯的將聲音物化的一個作品。在這個視頻里,藝術家在一個音箱上開始撒米,然后自己一邊說話,聲音從 speaker 里發出,米粒就會隨著聲波一起跳動,高音低音都會產生不一樣的米粒震動,視頻的最后,米粒把 speaker 掩埋,蓋住了聲音。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20.jpg


后來也有人做了類似的試驗,在鐵板上撒上粗鹽,然后底下放一個 speaker,播放不同頻率、音調的聲音,鐵板上的粗鹽就會自動排列成不同的幾何圖形,油管上有完整的視頻,說到底,聲音就是一種波,這種小實驗就是把這種看不到的物理存在物化給你看。

? Playing The Building

David Byrne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25.jpg


美國音樂家 David Byrne 在倫敦做的一個大型裝置作品,“Playing The Building”

David Byrne 本人并不是視覺藝術家,是個實打實的音樂家和歌手,是得過奧斯卡、格萊美和金球獎的作曲人,著名的《末代皇帝》的電影音樂就是他和坂本龍一一起做的。


這個“Play the building”的作品,可以就字面去理解——就是像彈奏鋼琴一樣的彈奏一座廢舊的老建筑。每個琴鍵都連接著老劇院的某一個結構,有的是鋼材,有的是木頭,有的是玻璃,人們在鋼琴上彈奏,產生撞擊(摩擦)的是老房子的不同部分,就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各有音色和音調,雖然這些聲音不像鋼琴琴弦那樣行云流水,但卻是一個老劇院“真實”的發聲。具體操作見下圖。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28.jpg

這個作品也是典型的交互性裝置藝術。來此參觀的人們會在排隊,挨個上前,來一段 solo,隨便試試,老房子也呀呀作響。

? Lowlands

Susan Philipsz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31.jpg


另一個聲音藝術的著名作品就是 Susan Philipsz 的裝置作品“Lowlands”,藝術家自己哼唱了一段蘇格蘭民謠“Lowlands”,聲音部分包括三個部分,然后通過喇叭,將這段吟唱的聲音安裝在了格拉斯哥的 George V 大橋下,喇叭分別裝在三個不同的地點。音樂、藝術家的聲音、和橋上橋下的人聲、河水聲合為一體,成為了這一作品里的聲音部分。

Susan Philipsz 憑借這個作品獲得了 2010 年的 Turner Prize,但是在 Tate Modern 展覽的時候,這個作品在空蕩蕩的展廳里,除了聲音什么也沒有。于是,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這個作品會獲獎,很多人質疑 Susan Philipsz 的資格。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34.jpg


其實,理解聲音要注意“聲音”產生、傳播和接受的環境。作品當時展示的地點是構成這個作品完整的重要部分

要知道格拉斯哥的 George V 大橋是當地的自殺圣地,每年都會有無數人來這里結束他們的生命,而被裝上了喇叭的大橋立馬環境和氛圍被 Susan Philipsz 的歌聲改變了,冷冰冰的水面氣氛也變得不一樣了。“Lowland”的這個作品的音樂曲調來自于蘇格蘭民謠,是蘇格蘭作曲家 Pavel Haas 于 1943 年在納粹集中營里創作的,曲調惆悵,節奏緩慢,但聽上去也十分悠揚、平靜。

女藝術家 Susan Philipsz 把這段曲子重新填詞,唱出來如今人的生活感悟。她用這首有故事的歌,用自己的私人的聲音改變一個公共的空間,意在鼓勵站在 George V大橋旁邊的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歷程和意義。

所以,把這個作品的聲音從大橋和水面間抽出來,放到美術館里就仿佛把植物拔斷了根,擲到真空環境里,觀者聽了自然會一頭霧水。所以,這個作品只有在大橋那里的環境中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義的。

? Janet Cardiff

Forty-Part Motet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38.jpg


這個作品于 2001年第一次完成,已經去過了多個國家,多個城市,在不同的環境里展出。

這個作品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藝術家 Janet Cardiff 錄音了一個合唱團的演唱,但是不一般的是,她分別錄制了每一個人的聲音,最后也一對一地,用 40 個站立的音箱去播放。

在這個作品里,她談到了這樣幾點:1.觀者可以自由選擇地去聽某一個人的聲音,可以自己找尋一條路徑,去分別感受這段唱誦的不同聲音,但同時,當回到展廳的正中間時又可以聽到一個完整的合唱團的聲音;2.她希望通過這個形式,讓聲音占據整個空間,用站立的40支音箱像雕塑作品一樣的視覺性地存在,讓“聲音”有一個畫面,一個陣仗,一種立體感;3.在這個作品里,觀者還可以體會到每一個唱頌者自己的個人角度,一個私人的聲音在一個集體的環境和空間中的感受。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41.jpg


這個作品一展出就成為了聲音藝術的代表作,然后就開始周游列國了。然后,就體現出了這個作品的延伸意義,那就是不同的播放、傳播、接受環境對觀者對于這個作品理解的影響。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43.jpg

“The Forty Part Motet” at the Fuentidue?a Chapel housed inside of theCloisters Museum.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46.jpg


The Forty Part Motet ,RideauChapel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空白的美術館里,在紐約人聲鼎沸的街道之間的 MoMA 感受這個作品,和在教堂昏黃的燈光下,和華麗夢幻的國家美術館里感知這個作品,同樣的聲音,同樣的擺設方式,環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都會給這個作品帶來不同的解讀。

? Ryoji Ikeda

The Transfinite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48.jpg


著名的日本聲音藝術家 Ryoji Ikeda,其作品很多是對純聲音的記錄和研究,對于電子聲音尤其迷戀。但他有一些非常厲害的裝置作品。

例如這個作品“THE TRANSFINITE”,也是利用了聲音這個媒介來完成交互活動的聲音裝置,包含了用戶體驗、交互體驗,關鍵是交互科技(感應、傳感)的參與。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51.jpg


巨大的屏幕,強烈的光(如黑白閃電)和聲音(raw noise)的結合,是這個作品“THE TRANSFINITE”的特色。

2012 年在紐約軍械庫(Armoryshow)展出后,人們都用了“腦袋爆炸”來形容這個作品。

從圖片可以看出熒光幕的大小,人們脫了鞋走上去,就走進了這個作品里,巨大的屏幕上不斷閃動黑白色的線條,就像是電視機跳幀一樣不斷閃爍,還伴隨著巨大的電子聲音,這種聲音不是“音樂”而是編碼后,每個速度、粗細、長短不一的黑白電子條對應的“電子”的聲音,應該算是一種原始的“噪音”(raw noise)。而這些類似于鋼琴黑白琴鍵的產生又是由參與這個活動的觀眾的活動而產生的。所以,這個環境的視覺和聲音是由參與這個裝置作品的觀者決定的。這個作品的電腦技術,包括布展所需要的投入都是巨大的,而觀者融入到這環境里,眼前被一直閃爍,耳朵里充滿了巨大的電子原聲,想必腦子是要爆炸。

? Zimoun

靜我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158.jpg


Zimoun 是一個瑞士的聲音藝術家,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標準的“聲音雕塑/裝置”,都是很統一的,用大量的重復,簡單的動態裝置,例如,轉動的小球,旋轉的鐵絲,搖擺的木條,等物件跟紙箱子,墻壁,地面等物發生摩擦,然后發出一個集體的巨大的原聲。觀者走進這個環境,一面會被眼前的視覺景觀震懾,然后也會被掩埋在鋪天蓋地的聲音里。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203.jpg


視覺上的延伸感是 Zimoun 作品的一個特點,你會很快發現發生聲音的來源和原理,但是也會被這種簡單的疊加而產生的巨大效果而感到驚喜,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感覺。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205.jpg


在 Zimoun 的個人網站里,有多聲道和立體聲作品,靜和靜我是兩個立體聲錄音作品。

? Hong-Kai Wang

Music While We Work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208.jpg


Still from Music While We Work. 2011.Multi-channel sound and two-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這是一個臺灣的聲音藝術家,她很有意思,她去到她的老家,一個制糖廠,然后對一些老工人進行簡單的器材培訓,然后就給他們發了一些錄音設備,讓他們自己去錄音,告訴他們,用聽到的聲音描繪出他們的生活,原話“to paint a world composed by their listening”。

然后她就拿著設備拍攝這些老工人一邊做活一邊錄音的生活,還有他們生活的街道,廢地,廠房。


微信圖片_20181125122210.jpg


她這個雙屏視頻是由聲音作為主題和支點的,從中可以看到一種聲音的產生,一種特別的生活的聲音就代表了一群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強烈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這個作品在2013年MoMA的聲音藝術展上展出過。

說到底,聲音藝術做出來是一定要給人聽、給人看的;而如何聽或看,如何理解,這里的每一環都關系到我們個人。所以,聲音藝術說到底是關于“人”的藝術。

聽力,是我們身體器官延伸出的一只手。聲音藝術自然也關乎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存在的狀態,我們的文化理解,我們的科技與生命。



“閃電配音”是內容與媒體首選的配音服務商,平臺可實現7*24小時在線、最快15分鐘實現千字配音且達到FM音質標準的實際要求,每百字僅需2-10元,通過產品驅動滿足了對時效性要求高的自媒體等行業,實現了配音行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現階段,平臺已簽約主播1萬多名,平均每天有2千~3千筆訂單,已服務累計服務客戶超過3000家。行業覆蓋新聞媒體、自媒體、知識付費、短視頻、出版社有聲書業務等;包括故宮、知識分子、見字如面、吳曉波頻道、極客公園;磨鐵、郵電出版社、喜馬拉雅等。

該內容為非商業目的的轉載分享,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版權屬其著作權人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正當權益,請立即聯系我們刪除。

閃電配音

掃碼免費試音
企業微信

免費試音

幫我推薦

價格計算

在線下單

開具發票

不招主播

確認提交

全網全品類皆可配 頂配好聲音

點我咨詢
錯誤